以——视其所以
首先是视其所以,看他做了些什么,呈现出来的是善事还是恶事。这是评价的基础,即看人不要先去预推其动机的善恶,先看行为本身的伦理价值。在这个层次上先不要着急去强调他的动机,不然好心办了坏事,似乎可以得到原谅,这不符合公正的原则。因为恶的行为可能有好的动机,但造成了实际的伤害。这就是古人讲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第一个层次强调对行为要以实际所为评价为主,动机考察为辅。
由——观其所由
问题是,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实效性,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观其所由。首先,在对待恶的行为有善的动机与过失上,孔子认为在后果上必须负责。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人人都看得见。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犯错后能及时纠正,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不贰过〞。
其次是在对待善的动机上,孔子认为必须甄别真心为善、伪装为善、忍着为善三种情况。真心为善自不必论,伪装为善是心怀异图,假装为善,其伪装本身就降低了道德价值。
如康德所言,经过思量计较而为善是没有道德价值的。重点在忍着为善如何看待,因为一时忍着为善仍存在〝此时动机为善,彼时动机为恶〞的可能。这就引出了孔子观人的第三个层次,察其所安。
安——察其所安
察,则更进一步深入观察他人心之所安。这为〝忍着为善〞提供了解决方案,如做善事,其动机也是纯正的,但却非自己乐于做的。比如灾难捐款,众人皆捐,我亦捐之,却是环境与时势使然,内心并不很乐于做,也不反感,其慈善之心非一贯的,非〝安〞于此。察其所安,实际上是看一个人的心承载在什么东西上能使他快乐。
察其所安,就是说要清楚一个人的心理寄托在哪里。我们知道,有的人每天上班干劲十足,充满了豪情壮志,总希望自己将来有所成就,而另外还有些人则喜欢恬淡的生活,追求安逸。所以不同的人,其人生追求也不一样。
交朋友,我们必须知道对方的追求是什么,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这里的〝察〞是详细考察的意思,表明对方安于什么样的生活必须是要认真对待的。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类人,是很难长久相处的。于是,看一个人,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他喜欢和哪些人在一起,得知他自己的心理寄托在何处,这样判别一个人,就多少有些靠谱了。
所以从行为、动机,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是隐藏不了的。这就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的行为与动机,从时空上全方位整体考量。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世间人人皆在追求一个〝安〞字,安在什么载体上,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转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思静
相关标签: 孔子 观人
延伸阅读::
- 孔子76代后裔孔令仁去世 享年93岁
- 【传统故事】富贵何来 相士谈笑间
- 国会议员初选 华埠投票站选情平淡
- 君子和小人有何区别?孔子用10条标准告诉你!
- 【传统文化】忍可避祸 造福子孙
- 彭文正:说是常识太谦虚 不是常识太沉重
- 【禁闻】忧共产意识渗透 澳家长抵制孔子学院
- 毛泽东〝废〞了一个女生的名字 毛竟不懂孔子?
-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 竟然和我们的身体都有对映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是为何?
from 新唐人电视台 - 全文推荐 http://www.ntdtv.com/xtr/gb/2016/07/23/a127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