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间谍之王在中国潜伏37年被抓

【新唐人2016年11月25日讯】去年在上海等地被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为由拘捕的4名日本人,近日全部被起诉,其中最有名的日本间谍阿尾博政,是在中国潜伏达37年之久的日本间谍之王,从1982年开始就研究中国军事,至今已经34年。

11月24日,综合媒体报导,日本间谍之王阿尾博政从1982年开始研究中国军事,已经34年,曾经写过150篇相关报告。阿尾博政曾利用各种办法拍摄中国新型军用车辆,甚至是到南方扮演军迷去刺探新型战机的情况。2009年,他还出过书,就是说自己的间谍经历,但是最终他还是被捕了。

报导称,阿尾博政曾任日台经济人协会理事长,以经济学学者的身份潜入中国,在中国达37年之久的日本间谍。着有《自卫队秘密谍报机关——被称为青桐战士》。

1930年,阿尾博政出生在日本富山县。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一片法西斯狂热中度过的。少不更事的他,很快就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1959年,阿尾博政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日本自卫队。等待他的是〝地狱〞般的训练生活。刚进学校,他就碰上了每年一度的对抗性马拉松竞走,看似平常的比赛,却有一个要求——全体队员必须同时到达终点。

结束在特种部队的训练后,阿尾博政被分到了一个名为〝武藏机关〞的部门。这是日美共同建立的谍报机构。1972年3月,他被自卫队上层机关召见。上级指示:〝不久的将来,日本就要和台湾断交,需要有人监视台湾。〞阿尾博政便以经济学学者的身份潜入了台湾。

从1982年开始,他为日本陆上幕僚监部呈报了150篇关于中国情况的报告。即便在退休后,阿尾博政都没有真正离开对华间谍战这条战线。

一次,在中共官员的介绍下,阿尾博政被安排到部队去交流,看到不少军事设施和武器。他要求和部队人员合影留念,藉机拍下了当时中国最尖端的军车,并且还刺探到中国南方某机场最新战斗机型号的情况。

据悉,从1982年开始,他为日本陆上幕僚监部呈报了150篇关于中国情况的报告。2009年,他还在日本出书讲述自己的间谍经历。

此前中国起诉第3名日本间谍


8月份,中共媒体报导,去年5月至6月在上海等地被中国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为由拘捕的4名日本人中,已有3人被提起诉讼。

最新被起诉的该日本男子来自神奈川县,曾是一名脱北者,去年5月在中国辽宁省的中朝边境附近被中国有关部门拘留,可能涉及打探朝鲜情报等。

报导称,目前尚不清楚其罪名以及在何地法庭进行审判。

5月和7月,在上海被逮捕的日本语学校女负责人和在浙江省温州被捕的日本爱知县男性已分别被中方提起公诉。

近年不少日本间谍被曝光


1996年,一名日本驻北京的武官因窃取军事机密被驱逐出境。当时,一名美国武官和一名日本武官到中国海南省,企图搜集中国海军新型潜艇的情报,被中共安全机构逮到,从两人身上搜出了有关军事机密的照片和录像带。

2002年10月26日,日本驻华使馆武官天野宽雅在宁波军事禁区内被担任警戒的海军官兵逮捕。此后,天野宽雅被迫离开中国。

2006年,中共逮捕了《中日经济新闻》杂志的创办人、日本籍男子原博文。他从1995年开始为日本外务省搜集中国情报,提供了大量中国的机密文件复印件。

2010年2月,一名日本公民以旅游、环境考察为名,使用手持测量性GPS接收机非法测绘,涉及新疆塔城地区等85个军事管理区。

2014年9月,有关部门曾抓获一名日籍嫌疑人,该人从甘肃庆阳出发,沿着秦岭一路向东测量,后来闯入宝鸡要地被抓获。据称,其准备秘密测绘军队二炮基地和中共轰炸机工厂。

2013年12月,宁波像山人陈威在海军东海舰队某仓库拍摄照片时被拦下,后经调查发现其是受日本男子寄田的指示进行拍摄。陈威在国外因商业活动结识寄田后,逐步被寄田策反,并接受其提供的所谓活动经费。

事实上最先给日本提供情报的间谍应该是中共第一代党魁毛泽东。日本学者远藤誉出版的《毛泽东勾结日军的真相》一书曾披露,当年毛泽东为削弱国民党的力量,派遣间谍潜伏日本外务省,把国共合作中获得的军事情报卖给日本,藉机壮大中共力量,为日后打败国民党军队做好准备。

远藤誉表示,潘汉年按照毛泽东的命令,把国民党的军事情报卖给日方的同时,也向岩井请求,中共和日军之间停战,这是最让人吃惊的发现。而岩井本人也写道,对他来说,这是印象最深刻的来自中共方面的请求。

书中还披露:毛泽东一直很想与回到日本的侵华司令冈村宁次大将联络上,中共建政之后,邀请他访华,但被已经与蒋介石建立了友谊的冈村宁次拒绝,毛泽东才转而邀请前侵华日军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访华,当面〝感谢日本皇军〞侵华。

(记者汤园综合报导/责任编辑:赵云)

相关链接: 揭秘:蒋介石险被日军炸死 毛泽东周恩来借刀杀人

相关标签:  日本间谍    间谍之王    阿尾博政    潜伏    中国    

延伸阅读::


from 新唐人电视台 - 全文推荐 http://www.ntdtv.com/xtr/gb/2016/11/25/a1298795.html